砼澆筑出現蜂窩麻面原因及預防措施
發布時間:2016-09-05 08:51:44 分享到:
麻面、蜂窩的產生;1混凝土蜂窩、麻面;混凝土蜂窩是指骨料間有空隙而形成的蜂窩狀窟窿,具;1.1產生原因;(1)模板表面不光滑、不干凈;澆筑混凝土前木模板;(2)混凝土沒按配合比準確投料(漿少、石多);混;(3)混凝土沒分層下料澆筑;下料自由傾落高度過大;(4)混凝土入模后,振搗質量差,造成漏振或過振;(5)混凝土澆筑完后沒有很好進行養護;1.2預防措施;(1麻面、蜂窩的產生
1 混凝土蜂窩、麻面
混凝土蜂窩是指骨料間有空隙而形成的蜂窩狀窟窿,具體指混凝土表面缺漿、石子露出深度大于5mm,但小于鋼筋保護層厚度;炷谅槊媸侵富炷帘砻嫒睗{、起沙、粗糙,表面呈現無數的小凹點,而無露筋現象。
1.1產生原因
(1)模板表面不光滑、不干凈;澆筑混凝土前木模板濕潤不夠;模板縫隙過大,造成模板漏漿。
(2)混凝土沒按配合比準確投料(漿少、石多);混凝土攪拌時間短,攪拌不均勻,澆筑時造成有些部位石子多而漿少。
(3)混凝土沒分層下料澆筑;下料自由傾落高度過大,造成骨料分離。
(4)混凝土入模后,振搗質量差,造成漏振或過振。
(5)混凝土澆筑完后沒有很好進行養護。
1.2預防措施
(1)混凝土澆筑前,認真檢查模板縫隙,發現縫隙大時要及時修補,保證模板縫隙嚴密;木模板要充分澆水濕潤;鋼模板要清除干凈表面灰漿等臟物,并刷好脫模劑。
(2)混凝土要嚴格按照配合比準確投料(即每盤拌合料中水泥、砂石料、水、外加劑等計量要準確),且要嚴格控制好水灰比、塌落度及攪拌時間。
(3)混凝土要分層下料澆筑;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超過2m時,要采取增加滑槽、溜筒等方法下料,防止骨料分離。
(4)混凝土采用插入振搗器時,每一點的振搗時間控制在20~30s;振搗器要快插慢拔,待出現泛漿后,混凝土不下沉即可停止振搗。
(5)混凝土澆筑完12h后,可采用鋪蓋草袋及灑水養護,保證混凝土始終保持濕潤狀態,養護時間為14~28d。
1.3處理方法
(1)蜂窩:將松動的石子鑿除,用沖毛機沖洗后,然后用比原標號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補,使其強度達到設計要求。
(2)麻面:將出現麻面的混凝土表面用鋼絲刷或沖毛機沖洗,用1:1或1:2水泥砂漿抹面、壓光。修補完后要適時澆水養護。
2 混凝土孔洞
混凝土孔洞是指局部或全部沒有混凝土的較大空隙。
2.1產生原因
(1)混凝土攪拌不均勻,塌落度過小。
(2)混凝土構件內的鋼筋密集,石子粒徑大。
(3)混凝土澆筑時,一次下料過多,超過了振搗器的振搗半徑。
(4)混凝土投料前,砂石料中含泥塊等雜物未清理干凈。
2.2預防措施
(1)混凝土要嚴格控制好攪拌時間、水灰比、塌落度等。
(2)混凝土拌和物的石子粒徑要根據混凝土結構及配筋情況合理選用;對于配筋密集部位的混凝土澆筑,應選用較小粒徑的石子或細石混凝土進行澆筑。
(3)混凝土要分層下料澆筑,澆筑分層厚度要控制好,不能超過振搗器的振搗半徑,且要保證振搗上層混凝土時振搗棒插入下層混凝土至少50mm,使上下層結合成一體。
(4)混凝土投料前,要仔細檢驗砂石料質量,保證砂石料中不含泥塊等雜物。
2.3處理方法
先將孔洞周圍松動的混凝土、石子鑿掉,用沖毛機沖洗,然后支模,用比原標號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澆筑;炷琳駬v后,適時澆水養護,達到設計強度后,進行修復平整。 3 混凝土露筋
混凝土露筋是指主筋、構造筋或箍外筋露在混凝土表面;炷谅督顣逛摻钪苯优c空氣接觸,加速鋼筋的銹蝕,影響混凝土結構耐久性;同時露筋還會減少混凝土與鋼筋間的粘結強度,降低構件的承載能力。
3.1產生原因
(1)綁扎鋼筋時將墊塊漏放或澆筑混凝土時墊塊移位,使鋼筋緊貼模板。
(2)混凝土構件斷面小,且鋼筋密集,石子粒徑偏大,致使混凝土難以下落。
(3)木模板濕潤不夠,吸水過多造成混凝土掉角、掉塊。
(4)保護層部位的混凝土漏振或振搗不密實。
3.2預防措施
(1)鋼筋綁扎時將墊塊墊好,模板加固完成后,再仔細檢查一遍,防止墊塊漏放或固定不牢靠。
(2)根據構件內鋼筋的疏密程度,確定混凝土拌和物的石子粒徑。對于配筋密集的構件或部位采用細石混凝土澆筑。
(3)混凝土澆筑前木模板要充分澆水濕潤,且支模要牢固。
(4)保護層部位的混凝土要特別注意振搗,防止出現漏振或振搗不密實。
3.3處理方法
清除外露鋼筋上的石子、砂漿,并將該處不密實的混凝土鑿掉,用沖毛機沖洗后,用比原標號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補,并仔細搗實。修補完后要適時澆水養護,使其強度達到設計要求。
4、混凝土裂縫
混凝土裂縫是指混凝土開裂分離而形成的裂紋縫隙。主要有溫度裂縫、干縮裂縫和外力等原因引起的裂縫。
4.1產生原因
混凝土由于溫度、濕度變化,地基沉降或支撐變形、拆模過早、養護不好等都有可能引起裂縫。
4.2預防措施
(1)混凝土澆筑完后,要適時進行覆蓋和澆水養護。
(2)大體積混凝土要采取摻入外加劑控制水溫和混凝土入倉溫度等措施。
(3)模板支撐下的地基要夯實,較重構件支撐下面要鋪跳板,要保證支撐的穩定性。
(4)拆模要按規范要求,避免過早拆模。
4.3處理方法
沿裂縫處鑿出外寬里窄的槽溝,將此處的灰渣清除干凈,用沖毛機沖洗后,用1:2水泥砂漿抹平、壓實。修補完后適時澆水養護。
5、混凝土夾渣層
混凝土夾渣是指施工縫處有木屑、灰渣等雜物,將混凝土分隔成幾個不相連接的部分。
5.1產生原因
混凝土分層、分段施工時,要留施工縫,施工縫處混凝土在繼續澆筑前,木屑、灰渣等雜物未清除干凈,形成夾渣層。
5.2預防措施
蜂窩:
1、 混泥土配合比不當,或砂石子、水泥材料計量錯誤,加水量不準確,造成砂漿少、石子多。
2、混泥土攪拌時間不足,未攪拌均勻,和易性差,振搗不密實。
3、混泥土下料不當,一次下料過多或過高,未設串筒,使石子集中,造成石子與砂漿離析。
4、混泥土未分段分層下料,振搗不實或靠近模板處漏振,或使用干硬性混泥土,振搗時間不夠,或下料與振搗為很好配合,未及時振搗就下料,因漏振而造成蜂窩。
5、模板縫稀未堵嚴,振搗時有水泥漿大量留失,或模板未支牢,振搗混泥土時模板松動或位移,或振搗過度造成嚴重漏漿。
6、結構構建截面小,鋼筋較密,使用的石子粒徑過大或塌落度過小,混凝土被卡住,造成振搗不實。
麻面:
1、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有水泥漿等雜物未清理干凈,或清理不徹底,拆模時混泥土表面被粘壞。
2、木模板未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,混凝土構建表面的水分被吸去,使混泥土失水過多。
3、模板拼縫不嚴,局部漏漿,使混泥土表面沿模板縫位置出現麻面。
4、模板隔離劑涂刷不均,或局部漏刷或隔離劑變質失效,拆模時混泥土表面與模板粘結,造成麻面。
5、混泥土未振搗密實,氣泡未排出,停留在模板表面行成麻點。
6、拆模過早,使混泥土表面的水泥粘在模板上,也會產生麻面 關于建筑工程混凝土質量剖析原因之一
混凝土蜂窩麻面形成原因、預防措施以及處理方法
一、麻面
1、現象: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漿粗糙,或有許多小凹坑,但無鋼筋和碎石外露。
2、原因分析: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凈,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,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損;鋼模板脫模劑涂刷不均勻,拆模時混凝土表面粘結模板;模板接縫拼裝不嚴密,灌注混凝土時縫隙漏漿;混凝土振搗不密實,混凝土中的氣泡未排出,一部分氣泡停留在模板表面。
3、預防措施:模板面清理干凈,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。木模板灌注混凝土前,用清水充分濕潤,清洗干凈,不留積水,使模板縫隙拼接嚴密,如有縫隙,填嚴,防止漏漿。鋼模板涂模劑要涂刷均勻,不得漏刷;炷帘仨毎床僮饕幊谭謱泳鶆蛘駬v密實,嚴防漏搗,每層混凝土均勻振搗至氣泡排除為止。
4、處理方法:麻面主要影響混凝土外觀,對于面積較大的部位修補。即將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,充分濕潤后用潮濕的水泥抹平。
二、蜂窩
1、現象:混凝土局部酥松,砂漿少碎石多,碎石之間出現空隙,形成蜂窩狀的孔洞。
2、原因分析:模板表面油性隔離劑配制過稠、涂抹過多,致使拌和料人倉振搗時,隔離劑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,沿接觸模板的混合料表面出現浸潤現象,并包裹其內的氣體形成氣泡。此部分氣泡在振搗過程中大多逐漸溢出并變小,剩余部分因油性隔離劑的黏稠度較高而繼續吸附于模板表面,較難溢出倉外的氣泡,在混凝土凝結后形成氣泡空隙;澆筑層厚度過大,氣泡的溢出行程過長,也易引起氣泡偏多的現象。
3、預防措施:采用稀釋劑(如柴油等),降低隔離劑稠度,相應減少封閉氣泡的吸附力;減小涂抹厚度,并以潤濕模板表面為宜,由此減少浸潤氣泡數量及浸潤膜厚度,便于其內氣體在振搗時破膜而出;適當延長模板附近振點的振搗時間,以幫助此類氣泡溢出;調減澆筑層厚度,以縮短模板表面氣泡的溢出行程;使用適量的減水劑,增大和易性,提高氣泡的振升速率。
4、治理方法:混凝土有小蜂窩,可先用水沖洗干凈,然后用1∶2或1∶2.5水泥砂漿修補,如果是大蜂窩,則先將松動的碎石和突出顆粒剔除,盡量形成喇叭口,外口大些,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濕潤,再用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搗實,加強養護。
1 混凝土蜂窩、麻面
混凝土蜂窩是指骨料間有空隙而形成的蜂窩狀窟窿,具體指混凝土表面缺漿、石子露出深度大于5mm,但小于鋼筋保護層厚度;炷谅槊媸侵富炷帘砻嫒睗{、起沙、粗糙,表面呈現無數的小凹點,而無露筋現象。
1.1產生原因
(1)模板表面不光滑、不干凈;澆筑混凝土前木模板濕潤不夠;模板縫隙過大,造成模板漏漿。
(2)混凝土沒按配合比準確投料(漿少、石多);混凝土攪拌時間短,攪拌不均勻,澆筑時造成有些部位石子多而漿少。
(3)混凝土沒分層下料澆筑;下料自由傾落高度過大,造成骨料分離。
(4)混凝土入模后,振搗質量差,造成漏振或過振。
(5)混凝土澆筑完后沒有很好進行養護。
1.2預防措施
(1)混凝土澆筑前,認真檢查模板縫隙,發現縫隙大時要及時修補,保證模板縫隙嚴密;木模板要充分澆水濕潤;鋼模板要清除干凈表面灰漿等臟物,并刷好脫模劑。
(2)混凝土要嚴格按照配合比準確投料(即每盤拌合料中水泥、砂石料、水、外加劑等計量要準確),且要嚴格控制好水灰比、塌落度及攪拌時間。
(3)混凝土要分層下料澆筑;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超過2m時,要采取增加滑槽、溜筒等方法下料,防止骨料分離。
(4)混凝土采用插入振搗器時,每一點的振搗時間控制在20~30s;振搗器要快插慢拔,待出現泛漿后,混凝土不下沉即可停止振搗。
(5)混凝土澆筑完12h后,可采用鋪蓋草袋及灑水養護,保證混凝土始終保持濕潤狀態,養護時間為14~28d。
1.3處理方法
(1)蜂窩:將松動的石子鑿除,用沖毛機沖洗后,然后用比原標號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補,使其強度達到設計要求。
(2)麻面:將出現麻面的混凝土表面用鋼絲刷或沖毛機沖洗,用1:1或1:2水泥砂漿抹面、壓光。修補完后要適時澆水養護。
2 混凝土孔洞
混凝土孔洞是指局部或全部沒有混凝土的較大空隙。
2.1產生原因
(1)混凝土攪拌不均勻,塌落度過小。
(2)混凝土構件內的鋼筋密集,石子粒徑大。
(3)混凝土澆筑時,一次下料過多,超過了振搗器的振搗半徑。
(4)混凝土投料前,砂石料中含泥塊等雜物未清理干凈。
2.2預防措施
(1)混凝土要嚴格控制好攪拌時間、水灰比、塌落度等。
(2)混凝土拌和物的石子粒徑要根據混凝土結構及配筋情況合理選用;對于配筋密集部位的混凝土澆筑,應選用較小粒徑的石子或細石混凝土進行澆筑。
(3)混凝土要分層下料澆筑,澆筑分層厚度要控制好,不能超過振搗器的振搗半徑,且要保證振搗上層混凝土時振搗棒插入下層混凝土至少50mm,使上下層結合成一體。
(4)混凝土投料前,要仔細檢驗砂石料質量,保證砂石料中不含泥塊等雜物。
2.3處理方法
先將孔洞周圍松動的混凝土、石子鑿掉,用沖毛機沖洗,然后支模,用比原標號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澆筑;炷琳駬v后,適時澆水養護,達到設計強度后,進行修復平整。 3 混凝土露筋
混凝土露筋是指主筋、構造筋或箍外筋露在混凝土表面;炷谅督顣逛摻钪苯优c空氣接觸,加速鋼筋的銹蝕,影響混凝土結構耐久性;同時露筋還會減少混凝土與鋼筋間的粘結強度,降低構件的承載能力。
3.1產生原因
(1)綁扎鋼筋時將墊塊漏放或澆筑混凝土時墊塊移位,使鋼筋緊貼模板。
(2)混凝土構件斷面小,且鋼筋密集,石子粒徑偏大,致使混凝土難以下落。
(3)木模板濕潤不夠,吸水過多造成混凝土掉角、掉塊。
(4)保護層部位的混凝土漏振或振搗不密實。
3.2預防措施
(1)鋼筋綁扎時將墊塊墊好,模板加固完成后,再仔細檢查一遍,防止墊塊漏放或固定不牢靠。
(2)根據構件內鋼筋的疏密程度,確定混凝土拌和物的石子粒徑。對于配筋密集的構件或部位采用細石混凝土澆筑。
(3)混凝土澆筑前木模板要充分澆水濕潤,且支模要牢固。
(4)保護層部位的混凝土要特別注意振搗,防止出現漏振或振搗不密實。
3.3處理方法
清除外露鋼筋上的石子、砂漿,并將該處不密實的混凝土鑿掉,用沖毛機沖洗后,用比原標號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補,并仔細搗實。修補完后要適時澆水養護,使其強度達到設計要求。
4、混凝土裂縫
混凝土裂縫是指混凝土開裂分離而形成的裂紋縫隙。主要有溫度裂縫、干縮裂縫和外力等原因引起的裂縫。
4.1產生原因
混凝土由于溫度、濕度變化,地基沉降或支撐變形、拆模過早、養護不好等都有可能引起裂縫。
4.2預防措施
(1)混凝土澆筑完后,要適時進行覆蓋和澆水養護。
(2)大體積混凝土要采取摻入外加劑控制水溫和混凝土入倉溫度等措施。
(3)模板支撐下的地基要夯實,較重構件支撐下面要鋪跳板,要保證支撐的穩定性。
(4)拆模要按規范要求,避免過早拆模。
4.3處理方法
沿裂縫處鑿出外寬里窄的槽溝,將此處的灰渣清除干凈,用沖毛機沖洗后,用1:2水泥砂漿抹平、壓實。修補完后適時澆水養護。
5、混凝土夾渣層
混凝土夾渣是指施工縫處有木屑、灰渣等雜物,將混凝土分隔成幾個不相連接的部分。
5.1產生原因
混凝土分層、分段施工時,要留施工縫,施工縫處混凝土在繼續澆筑前,木屑、灰渣等雜物未清除干凈,形成夾渣層。
5.2預防措施
蜂窩:
1、 混泥土配合比不當,或砂石子、水泥材料計量錯誤,加水量不準確,造成砂漿少、石子多。
2、混泥土攪拌時間不足,未攪拌均勻,和易性差,振搗不密實。
3、混泥土下料不當,一次下料過多或過高,未設串筒,使石子集中,造成石子與砂漿離析。
4、混泥土未分段分層下料,振搗不實或靠近模板處漏振,或使用干硬性混泥土,振搗時間不夠,或下料與振搗為很好配合,未及時振搗就下料,因漏振而造成蜂窩。
5、模板縫稀未堵嚴,振搗時有水泥漿大量留失,或模板未支牢,振搗混泥土時模板松動或位移,或振搗過度造成嚴重漏漿。
6、結構構建截面小,鋼筋較密,使用的石子粒徑過大或塌落度過小,混凝土被卡住,造成振搗不實。
麻面:
1、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有水泥漿等雜物未清理干凈,或清理不徹底,拆模時混泥土表面被粘壞。
2、木模板未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,混凝土構建表面的水分被吸去,使混泥土失水過多。
3、模板拼縫不嚴,局部漏漿,使混泥土表面沿模板縫位置出現麻面。
4、模板隔離劑涂刷不均,或局部漏刷或隔離劑變質失效,拆模時混泥土表面與模板粘結,造成麻面。
5、混泥土未振搗密實,氣泡未排出,停留在模板表面行成麻點。
6、拆模過早,使混泥土表面的水泥粘在模板上,也會產生麻面 關于建筑工程混凝土質量剖析原因之一
混凝土蜂窩麻面形成原因、預防措施以及處理方法
一、麻面
1、現象: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漿粗糙,或有許多小凹坑,但無鋼筋和碎石外露。
2、原因分析: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凈,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,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損;鋼模板脫模劑涂刷不均勻,拆模時混凝土表面粘結模板;模板接縫拼裝不嚴密,灌注混凝土時縫隙漏漿;混凝土振搗不密實,混凝土中的氣泡未排出,一部分氣泡停留在模板表面。
3、預防措施:模板面清理干凈,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。木模板灌注混凝土前,用清水充分濕潤,清洗干凈,不留積水,使模板縫隙拼接嚴密,如有縫隙,填嚴,防止漏漿。鋼模板涂模劑要涂刷均勻,不得漏刷;炷帘仨毎床僮饕幊谭謱泳鶆蛘駬v密實,嚴防漏搗,每層混凝土均勻振搗至氣泡排除為止。
4、處理方法:麻面主要影響混凝土外觀,對于面積較大的部位修補。即將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,充分濕潤后用潮濕的水泥抹平。
二、蜂窩
1、現象:混凝土局部酥松,砂漿少碎石多,碎石之間出現空隙,形成蜂窩狀的孔洞。
2、原因分析:模板表面油性隔離劑配制過稠、涂抹過多,致使拌和料人倉振搗時,隔離劑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,沿接觸模板的混合料表面出現浸潤現象,并包裹其內的氣體形成氣泡。此部分氣泡在振搗過程中大多逐漸溢出并變小,剩余部分因油性隔離劑的黏稠度較高而繼續吸附于模板表面,較難溢出倉外的氣泡,在混凝土凝結后形成氣泡空隙;澆筑層厚度過大,氣泡的溢出行程過長,也易引起氣泡偏多的現象。
3、預防措施:采用稀釋劑(如柴油等),降低隔離劑稠度,相應減少封閉氣泡的吸附力;減小涂抹厚度,并以潤濕模板表面為宜,由此減少浸潤氣泡數量及浸潤膜厚度,便于其內氣體在振搗時破膜而出;適當延長模板附近振點的振搗時間,以幫助此類氣泡溢出;調減澆筑層厚度,以縮短模板表面氣泡的溢出行程;使用適量的減水劑,增大和易性,提高氣泡的振升速率。
4、治理方法:混凝土有小蜂窩,可先用水沖洗干凈,然后用1∶2或1∶2.5水泥砂漿修補,如果是大蜂窩,則先將松動的碎石和突出顆粒剔除,盡量形成喇叭口,外口大些,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濕潤,再用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搗實,加強養護。